发布时间:2022-08-29 浏览次数:2

  

1954年8月5日,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的焦裕禄被派往哈工大学习焊接工艺学专业(资料照片)。(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供图)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杨思琪

  盛夏的哈尔滨艳阳高照。南岗区公司街59号,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质朴厚重,在浓密树荫掩映下格外别致。

  下午3时,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来到这里,拾级而上,重走父亲生平之路,寻访父亲足迹。她就是焦裕禄的二女儿、焦裕禄干部学院名誉院长焦守云。

  “一提起父亲,大家了解最多的是他在兰考任县委书记的事迹,其实父亲曾在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9年,其间曾来哈工大读书。他善于钻研,是一名优秀的工业技术人才。”置身于哈工大博物馆焦裕禄专题展,焦守云饱含深情地说道。

  时光回到68年前。1954年8月至1955年3月,受河南省委派遣,焦裕禄来到哈工大附属工农中学学习,为进入哈工大深造做准备。这段时间虽然短暂,却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这是焦裕禄精神。焦守云说,父亲在哈工大附属工农中学求学的过程就是“科学求实”的过程,“科学求实”的精神指导了他以后的工作。

  “科学求实”影响了焦裕禄的一生,焦裕禄精神也影响了一代代哈工大人。

  今年8月16日是焦裕禄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日。让我们一起回顾这段求学故事,走近焦裕禄与哈工大的不解情缘。

 

  学习时光短暂,影响深远 

  新中国成立初期,哈尔滨工业大学以“工程师的摇篮”享誉全国。除了进行全日制大学教育以外,哈工大还肩负着为全国培养在职工农干部的重要使命。

  据1954年11月2日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校报》记载,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决定创办工农速成中学,招收优秀的工农干部及工人,施以中等程度的文化教育,使其能升入高等学校继续深造,为新中国培养高级建设人才。

  1953年6月,焦裕禄到洛阳矿山机器厂工作。第二年8月,焦裕禄一行5人作为工业农业战线抽调的干部到哈工大深造。

  按照教学安排,他们先要在哈工大附属工农中学学习,用很短时间突击完成中学课程,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后,才能到哈工大学习大学课程。学校为他们制订了专门的学习计划,特派教师进行辅导。

  当时,焦裕禄只有小学文化,学习起来非常吃力。第一次考试,焦裕禄等5人全都没有过关,大批工农学生不及格。眼看他们面临退学,有人提议应降低考核标准,但遭到时任哈工大校长李昌的反对。李昌强调:“规格(要)严格,功夫(要)到家”,要用同一个标准要求本科和工农班学员。学校从教和学两个方面开展工作,帮助学员达到人才培养的规格和目标。

  那一年,焦守云只有两岁。后来,在母亲和其他亲朋的讲述中,她得知父亲学习多么刻苦。

  每天除了睡觉,就是学习——焦裕禄白天上课,晚上自学,即使宿舍熄灯了,也要在烛光下钻研。他争分夺秒、如饥似渴,经常夹着作业本跑到全日制在校生宿舍去请教。

  “父亲那一代人有着顽强的拼搏精神,不信邪、不服输,就是要把学习搞上去。为了练习俄语,父亲曾把鹅卵石含在嘴里,舌头都磨肿了。”焦守云说。

  他越学越起劲儿,成绩也越来越好。半年后,焦裕禄顺利完成了速成班的学习任务,达到高中文化程度。学校即将安排他和同事转入本科学习。

  可就在这时,洛阳矿山机器厂的投产时间提前了,焦裕禄突然接到回厂上班的通知。这让几个渴望读大学的年轻人感到失落。焦裕禄心有不舍,但还是服从组织决定,并给大家做思想工作。不久,焦裕禄结束了在哈工大的求学经历,回到洛阳。

  “尽管父亲在哈工大求学的时间不长,只有6个多月,但学校对工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及科学求实的精神态度、精益求精的作风一直影响着他。”焦守云说。

  1956年,焦裕禄在洛阳矿山机器厂担任车间主任,他把在哈工大学到的机电专业知识应用在工作中。他经常说“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总愿意搞一些创新。

  1958年12月,为了生产煤矿提升机,厂里提出要打一场攻坚战。为了节省时间,焦裕禄把行李搬到车间,跟工友们同吃同住。困了就把板凳当床,把生产资料当枕头。

  一道道难题摆在面前,焦裕禄迎难而上,带领老工人和技术人员,采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从图纸到工艺,从工具到材料,把整台机器的上千个零件一个个熟悉起来。

  经过几十个日夜奋战,焦裕禄和工友终于成功研制出全国首台新型直径2.5米双筒提升机,填补了我国矿山机械生产的一项空白。

  焦守云说,原本只有小学文化的父亲能够成长为新中国知识型管理人才,无论在工业战线还是农业战线,都具备现代化管理理念和科学思想,与在哈工大的学习分不开。

 

  变化的时代,不变的情怀 

  “475天,凝聚成一种永恒。他是全国县委书记的榜样,他的名字在今天依旧滚烫……”前不久,在哈尔滨工业大学新任中层领导干部培训班,焦裕禄干部学院教授张冲应邀作了一场报告。

  “干部不领,水牛掉井”,这是焦裕禄的一句名言,耐人回味。张冲充满真情的讲述,令在场不少人湿了眼眶。

  几十年来,从开学典礼到毕业典礼,从党员干部培训到教工理论学习,在众多重要时刻,焦裕禄的故事都是哈工大育才育人的生动范例。这座百年名校始终以有焦裕禄这样的杰出校友而骄傲。

  2006年,哈工大博物馆筹建期间,哈工大派专人到兰考县搜集焦裕禄的事迹和遗物,作为展陈的重要内容。

  如今,哈工大博物馆里专门设置了焦裕禄陈列区。展柜里有两张照片,展示的是焦裕禄生前穿过的衣服和鞋子,上面“千疮百孔”,打满补丁。还有一份他的手稿,工整地记录着当年的工作报告。

  2011年4月18日,“唱响红色主旋律,弘扬新时代焦裕禄精神”主题研讨会暨电视连续剧《焦裕禄》开机新闻发布会在哈工大博物馆召开。焦守云随剧组来校,那也是她第一次到访。

  “来到哈工大感到特别激动、特别亲切,因为父亲曾在这里学习、生活。我为父亲是哈工大校友感到骄傲与自豪。”焦守云说。

  2022年4月,位于哈尔滨中央大街的哈工大中心面向社会开放,专门设置了焦裕禄展区,通过视频、展板、讲解等多种形式,让更多人了解这位好党员、好公仆。

 

  脚下的土地,心中的信仰 

  “焦裕禄在校学习时间虽短,但‘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校风学风一直影响着他,激励他为民造福……”在“开学第一课”中,面对“00后”新生,哈尔滨工业大学党委书记熊四皓如是说。

  榜样的力量铭记在心。2014年夏天,哈工大学生党员组成的暑期基层社会实践团走进兰考,学习践行焦裕禄精神,开展民生调查。他们跋涉近百公里,走遍4个乡镇、6个村,乡镇企业、田间地头、农民家中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最终形成了5万余字的《兰考民生考察手记》。

  “焦裕禄的事迹是每个青年人都应该学习的,广阔的农村是我们施展才华、实现价值的舞台。”时任实践团团长胡杨深有感触地说。

  多年来,哈工大努力将焦裕禄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培养的不少科研人员敢坐冷板凳、敢啃硬骨头,为打造“国之重器”书写传奇,贡献力量。

  哈工大研究生支教团爱心接力支教20年,一批批选调生主动到基层一线建功立业,一届届毕业生前赴后继投身航天国防事业。

  “做天上最亮的一颗星,做地上最好的一个人。”在离开黑土地之前,焦守云念着父亲教给她的这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