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兽医学院 发布时间:2023-02-20 浏览次数:198

  近日,我校兽医学院、农业农村部人畜共患病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兽药研制与安全评价重点实验室、国家兽医微生物耐药性风险评估实验室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刘健华课题组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影响因子 14.224,中科院一区Top)发表了题为“Persistence and molecular epidemiology of blaNDM-positive Gram-negative bacteria in three broiler farms: A longitudinal study (2015-2021)”的研究论文(链接:https://linkinghub.elsevier.com/retrieve/pii/S0304-3894(23)00007-9),揭示碳青霉烯类药物耐药基因blaNDM在鸡场的持久传播特征和风险因子。

  “最后一道防线药物”碳青霉烯类药物未被批准用于养殖动物,却在畜禽中不断检测到耐药菌。因此,为减少养殖动物中耐碳青霉烯肠杆菌目细菌(CRE)的产生和传播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有必要研究CRE在养殖场产生和传播的驱动因子。课题组自2013年就开始对3个鸡场连续开展耐药监测,在2015年首次检测到CRE,且检出率高。2017年开始连续筛查CRE,从横向和纵向角度全面揭示CRE在这3个鸡场的持久传播特征并探究风险因子。

  该研究发现,CRE在鸡场、鸡场内外环境(包括鸡场周边农田、菜地)长期持留且检出率居高不下,空栏期的鸡舍环境仍存在CRE的污染,鸡场流行的克隆株和blaNDM质粒有年度变化,养殖场间、养殖场舍内外环境以及养殖场与外界(包括病人)均存在CRE的克隆传播和blaNDM质粒的水平传播。本研究结果提示到,空栏期鸡场环境存留的CRE,人员、器具等的流动和交叉污染使鸡场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CRE菌株和blaNDM质粒,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较差的卫生条件以及较低的管理水平等共同导致CRE在鸡场的传播和长期持留,增加了CRE传播给人类的风险。这表明亟需加强养殖场的生物安全防控,以防止多重耐药细菌在养殖场定植以及在人类和养殖场之间的“双向”传播。

  该研究为探索养殖场耐药菌传播防控关键点、建立畜禽养殖生物安全体系及实现兽用抗菌药使用减量化提供了科学依据。兽医学院博士生何婉韵、硕士生高鸣艺和青年教师吕鲁超为共同第一作者,刘健华教授和香港城市大学Sheng Chen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相关研究得到广东岭南现代农业实验室项目(NT202100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专项项目(32141002)和杰出青年基金项目(31625026)、广东省普通高校创新团队项目(2019KCXTD001)和“111计划”(D20008)的资助。

文图/兽医学院